材料: 某教师选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教学过

考试题库2022-08-02  43

问题 材料: 某教师选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时,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在光具座上固定好,全班统一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如750px处的位置,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 置,比如1250px处。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像为止,根据该现 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作出假设。学生容易提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但不易提出“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的假设。在制订计划前,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 学生根据假设制订的探究计划如下:①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②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③前后移动电蜡烛,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电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④恢复电蜡烛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⑤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完成之后,恢复透镜、光屏的距离,把组内学生的不同度数(度数相差越大越好)的眼镜放在透镜前面,然后分别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分别记录眼镜的度数和电蜡烛所在的位置。 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请回答28-28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过程。(1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技能包括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解释数据、实验等。观察技能指利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工具来观察事物和自然现象;
推论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过程,它是根据以前收集的数据或信息对物体或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测和推断。材料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作出假设,这一过程中主要用到了观察技能和推论技能。实验技能是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测量技能是运用适当工具进行度量,利用熟悉事物做度量标准显示结果;解释数据技能是组织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交流技能是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将有关资料或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清楚、准确和全面地表达出来。
材料中,学生根据假设制订探究计划,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再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用到了实验技能、测量技能、推论技能、解释技能以及交流技能等。
(2)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一般过程包括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组织讨论、总结归纳等。
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整个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上述材料中,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入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最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接着,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先解决视觉的形成过程这一前置问题,为进一步解决核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假设,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完善假设。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根据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学习的结果和心得,实现了对“近视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的实质解释,及预防近视这一健康教育,完成了探究性教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38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