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片段:(1)设计1课时的教学方案,写出一篇规范的教学简案;(2)根据需

题库2022-08-02  48

问题 根据提供的片段:(1)设计1课时的教学方案,写出一篇规范的教学简案;(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3)适当设定本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4)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5)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6)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课题】《五角星》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五角星》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蔑编、碳条、铅笔和多媒体课件、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讲授新知
(一)分别观察比较牛仔、皮毛、丝绸与玻璃、岩石、不锈钢这几者质地与触感的不同,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表达自身感受。
(二)老师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并给出肌理与质感的具体概念。
(三)老师一一展示《五角星》《钢水·汗水》《父亲》三幅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问题。
问题一: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问题三: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由组员代表回答问题,老师进行总结评述。
三、巩固提高
(一)老师为学生逐一介绍各种制造肌理的方法并不知任务:请同学们寻找不同质感的材料,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
学生拓印,教师巡回指导。
(二)展示与评价
1,展示肌理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谈谈制作与加工肌理效果的感受。
2,对材料选择有新意、方法运用恰当、拓印效果清晰的同学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问题:
拓印的方法在绘画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四、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从《五角星》延展到汶川大地震中的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来进行绘画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78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