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德彪西的《月光》和月色的图片,提问学生:提到“月光”,大家脑海中都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月光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最全题库2022-08-02  83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德彪西的《月光》和月色的图片,提问学生:提到“月光”,大家脑海中都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月光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分享。
教师总结:提起月光,同学们都觉得是柔和、静谧、温柔的。在我们“天山之行”的夜晚,这片美丽土地在银色月光的笼罩下,又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歌曲——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舒缓,仿佛是在夜晚对着月亮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
2.复听歌曲,并设问:“根据音乐的变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主题音乐,第二部分突然转调,能听出旋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后第三部分又回到了与第一部分一样的旋律上。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学生完整聆听,感受各段旋律的起伏与情绪,并提问:歌曲采用了什么曲式结构?每部分分别有什么旋律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首歌曲采用ABA’的形式写作的,这样的曲式结构称为三段体。A主题乐段,在bE大调上展开了故事的叙述,“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由于采用了大调式写作,旋律发展有开阔感,能体现出夜晚的空间感,似乎是在黑夜中对着月亮追忆往事,追忆深爱的姑娘,音乐中透露淡淡的忧伤。音程的起伏较大,能够更好地抒发心中的惋惜之情;B主题乐段进行了转调,转入be小调,通过同名大调转小调的方式,区分了同样的歌词想要表达的不同情绪,小调旋律相较于大调具有收缩感,因此该段更像是男子的喃喃自语,将无奈感和伤心之感体现得更加明显,强调了心中的思念;之后再现A乐段旋律,似乎是从最痛苦的情绪中稍微抽离出来了,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就将这深深的思念化作“飞马”,送往她所在的方向,依然体现的是思念的情绪,但也暗含了一种带着希望的寄托,结尾的渐慢更是给听众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2.教师弹琴,引导学生以开口音“a”,模唱bE大调“1-2-3-4-5-4-3-2-1”。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随琴声视唱谱例熟悉乐谱旋律,并指出唱时注意气息自如。
4.教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歌词,思考问题:歌词讲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姑娘的思恋和追求,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5.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随琴声,将歌词带入演唱,并提问:演唱时哪些字音区比较高?请找出来。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演唱需做到如歌如诉、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歌中“往”“何”“飞”三个高音字演喝时要使气、字、声紧密结合,同步发出,不仅声音要圆润,还要注意韵母纯正及宇尾的收声。
6.教师播放音频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本首歌曲是塔塔尔族民歌,并配合PPT展示的塔塔尔族风土人情图片介绍:塔塔尔族在汉文史籍中常被译为“鞑靼”“达怛”等,在中国,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北部地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塔塔尔族在国内共有3556人,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少的民族。
2.教师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练习时间4分钟,注意配合歌曲情绪,创编完成后请同学进行展示,随后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3.教师总结塔塔尔族音乐特点:塔塔尔族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华丽、结构短小精干、动听而易于上口,情绪热烈,往往伴以尖声呼叫和口哨声,表现了塔塔尔族热情豪放、活泼乐观的民族性格。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感受到了歌曲中浓浓的悲伤思念,体会了塔塔尔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同时增进了大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具有丰富多彩、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并能慢慢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底蕴,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对比欣赏其他民族关于“月亮”的歌曲,思考与《在银色的月光下》有何异同,下节课进行分享。本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505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