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雨的四季》 2.内容:略。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

最全题库2022-08-02  31

问题 1.题目:《雨的四季》2.内容:略。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2)讲解本文春雨的特点;(3)设计互动环节;(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掌握“棱镜”等字词。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对雨进行描写修辞语句,提高语言品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善于留心观察生活现象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文中重点字词,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吟唱《三月里的小雨》,请学生聆听并谈谈自己对雨的感受。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是的,雨的美好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一篇关于雨的文章——四季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
(1)教师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流畅朗读。
2.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例如:彩棱镜: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3)提问:本文作者是谁,你对他又有哪些了解呢?要求:学生结合课件瓷料白士问法山山小燕
教师总结:《四季的雨》的作者是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文章中第一句写到"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进行回答。
明确:本句的作用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提问: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概括总结。
明确:本段描写了,春天里,万物经过雨水洗涤后的状态。教师追问:那到底是什么状态呢,请用文章中的话来回答。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树变的明亮了;树枝柔软了;新叶绿茵茵;花苞水嫩欲滴;小草复苏;空气芳甜。
3.提问:本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要求:阅读勾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并进行回答。明确: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比喻有: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等。
拟人有: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等。
老师追问: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拟人手法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和特点,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两种手法交替使用,将春雨后万物复苏的状态淋漓尽致的跃然纸上,给人以动静结合的审美欣赏。
4.提问: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对春雨后万物复苏的状态进行描写,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此处属于侧面描写,春雨之后,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映衬出春雨的作用之大,突出了雨的美好,给人以无限的美之遐想。
5.提问:如此美好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了作者的何种思绪?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
明确:作者最对雨的无限赞美和喜爱,并展示了作者留心观察的品质。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对比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对雨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你更喜欢哪种描写?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意图: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搜集刘湛秋的其他作品,进行分享。
2.仿写习作,写一篇有关风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63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