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某教师在做“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

最全题库2022-08-02  34

问题 材料: 某教师在做“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分析,认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学生不易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据此,该教师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通过分析图表总结生长素发挥作用时的特点,提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合作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学习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后,学生能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但对于生长素作用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多数学生认为生长素的作用就是促进生长。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观念,并加深学生对生长素作用的理解,该教师决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证明生长素不仅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由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实验过程较长,想要在一节课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较大的难度。所以,该教师决定带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并制成录像,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相关问题,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拟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播放探究视频并展示课前实验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让学生绘 制柳树的茎切段在不同浓度生长素下的生根数量柱状图,判断图中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茎生根的影响。通过同样的实验方法,画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芽的生长的影响曲线。结合三幅图,总结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以及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得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并解释身边的现象。 最后设置如下的思考问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1)选取的插条有何要求?为什么? (2)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各是什么?如何控制? (3)曲线呈现下降趋势是否代表抑制?如何判断是促进还是抑制?请回答28-28题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方面。(12分) (2)分析该教学设计的优点。(8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第二,根据学情制定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认知易出现误区的地方设计探究实验突破难点。同时,结合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课前实验,有效节约了时间,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以科学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具体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播放课前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运用实验方法迁移分析曲线—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第四,通过问题串的问答检测学习效果。
(2)该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误区,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了适宜的教学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充分地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在思考、操作和体验中理解重难点知识。
第三,进行了课堂的充分预设。
该设计没有将完整的实验探究安排在课上,而是把要求高、耗时长的实验操作部分安排在课前,以录像的形式呈现出来,预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课堂节奏紧凑、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第四,设计问题难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生长素浓度对茎生根的影响后,让学生通过同样的实验方法,画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芽生长的影响曲线。再结合三幅图,总结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以及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即“两重性”。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第五,学习新知识后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至生活中的情境去解释现象,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教学环节完整,既有有效的导入,也有充实的新授,最后设计了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能够很好地夯实学生学习的新知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39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