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一

最全题库2022-08-02  30

问题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一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选项

答案

解析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或非金属);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的回路: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镁的活泼性比铝强,所以在反应的初始阶段,是镁作为负极发生反应,负极为失电子的一极,即电子由镁电极移向铝电极,那么电流则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然而镁、铝、氢氧化钠溶液这三种物质共存的时候,实际参加反应的是铝和氢氧化钠,所以在随后阶段为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铝作负极,所以电流的流向出现反转。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特征。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4)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当然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有所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实验之后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7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