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开展“碳循环的魅力”教学的主要环

练习题库2022-08-02  37

问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开展“碳循环的魅力”教学的主要环节。板块1:引入课题。(播放音乐,同时投影问题:音乐里有什么乐器在演奏?)【情境导入】展示骨笛图片。考古学家通过测定骨笛中14C的含量,推算出它们距今已有7000多年。什么是14C呢14C原本是宇宙射线与空气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产生的,它能与氧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14C最初以二氧化碳为载体存在于大气中。【引入课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中的14C是通过什么途径到动物骨骼中去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本节课我们就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板块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消耗途径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产生途径有哪些?【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关路径。【提出问题】通过图片,你能找出CO2有哪些循环途径吗?【总结归纳】自然界中的六种碳生物循环途径。【资料介绍】除了碳生物循环之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提出问题】CO2能进入海水,说明CO2具有什么性质?CO2溶解于水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个化学变化?课上我们是通过什么实验指导CO: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这一酸性物质的?加热变红的石蕊溶液,又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溶液的红色又变成紫色?【学生活动】给出碳的地球化学循环。【课堂小结】理解“碳循环”的几个要点。板块3:碳循环在生活中的运用。【演示实验】先放置一盆植物。在空气中燃烧一段小树枝,然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最后再滴加几滴稀盐酸。【提出问题】若把小树枝假定为就是碳,请写出整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若能写出符号表达式更好。【提出问题】①实验第l步中有碳循环吗?②实验第2步中有碳循环吗?【课堂过渡】很多出土的铜器表面都会有绿色物质,铜制眼镜用久了也会有,绿色粉末物质是什么呢?【提供资料】在潮湿的空气中,铜能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氧气反应生成铜锈。【总结归纳】二氧化碳到铜锈,铜锈再到二氧化碳。原来,铜锈与碳循环也有关。【课堂过渡】“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低碳生活”的热潮。【提出问题】低碳,主要指的是减少什么的排放?解释下列行为,为什么能“低碳”:①开发“零碳”能源代替化石燃料;②装修时,减少木材的使用;③使用能耗低的电器产品。【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认识到物质循环:①能给化学学习增添趣味、带来便利。②能通过控制循环中某物质的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发展。③物质循环是复杂的。具体表现为同一循环中有小循环,有大循环;除碳循环外,还存在其他物质的循环。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理解“碳循环”的要点,并写出板块3中所提到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5分)(2)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7分)(3)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哪些优点?(8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理解“碳循环”的几个要点:①“碳循环”——碳元素的行走足迹。②碳循环就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循环。⑧从化学角度看,实现碳循环的途径就是含碳物质转化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板块3中所提到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2)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可概括如下。①通过骨笛中的14C引入课题的学习——碳循环。②探索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先构建碳生物循环,再延伸到碳地球化学循环。⑧理清“碳循环”要点。④解决问题:大气中14C到动物骨骼中的途径。⑤从化学课堂、生活等角度来探究“碳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⑥借助低碳生活,突出碳循环的运用。⑦课堂小结,提炼观点:“循环”是认识不同物质之间存在联系的一种途径,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法。(3)该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有以下两方面。①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最初存在大气二氧化碳中的14C,经过若干年后能到动物骨骼中”这一自然现象,引入课题;回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并在骨笛中含有14C的背景基础上,认识在自然界中的六种碳生物循环;从化学课堂、生活等角度来突破碳循环的运用,彰显碳循环的趣味性。②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这些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感悟到知识获取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该教师打破传统对“自然界中碳循环”的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构建循环图等方式,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3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