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考试题库2022-08-02  45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材料二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要求:(1)谈谈氧气的制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6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24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启后:为之后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学会边做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录像)师:结合看到的录像,请同学们说一说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回答: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氧气是发射火箭的助推剂;可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切割;煤、木材的燃烧需要氧气。师:氧气的用途真是广泛。那我们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在实验室经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请猜测能否利用下列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双氧水(H2O2)。师:【板书】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注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b.导气管伸RU发生装置内;c.导气管要稍微露出橡皮塞;d.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师:指导学生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生: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完成实验。【投影归纳】实验步骤:a.仪器组装;b.气密性检查;c.装入药品;d.加热药品;e.收集气体;f.检验;g.验满;h.仪器的拆卸。师:【板书】师:【引导思考】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的特点是什么?生:思考、讨论。师:【板书】二、分解反应特征:“一变多”表示为:AB→A+B师:【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生:汇报收获,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3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