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

资格题库2022-08-02  21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重难点。 查看材料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716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