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考试题库2022-08-02  32

问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学唱《牧歌》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0分)(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对蒙古族民歌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受等方式,引导积极主动地学唱歌曲,深入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蒙古族长调的音乐风格,有感情地演Ⅱ昌歌曲《牧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演唱《牧歌》时准确把握节奏、前倚音。
【难点】基本掌握一段体、长调音色特点,切身体会蒙古族长调与具有长调艺术特征的无伴奏歌曲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播放草原图片,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有哪些代表性的歌曲吗?(学生踊跃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
【设计意图】
直接通过大草原的图片导入《牧歌》,简单、有效地直入主题,能够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氛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接下来的新课教授做好准备。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
(1)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2)学生根据哼唱的旋律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
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教师播放各种版本的《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设计意图】
在充分掌握歌曲的演唱之后,欣赏同样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巩固所学之余,更能开阔艺术视野。在此基础上的创编练习中,将学科综合纳入考量,为学生提供多种编创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牧歌》,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大草原了。同学们课下可以欣赏《嘎达梅林》,感受一下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牧歌》有什么异同之处,下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710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