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

admin2022-08-02  28

问题 材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问题:(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选项

答案

解析 1.“不求甚解”两个层面的含义: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2.正确的读书方法: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1357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