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真题)王某参加战友金某婚礼期间,自愿帮忙接待客人。婚礼后王某返程途中

题库2022-08-02  30

问题 (2016年真题)王某参加战友金某婚礼期间,自愿帮忙接待客人。婚礼后王某返程途中遭遇车祸,住院治疗花去费用1万元。王某认为,参加婚礼并帮忙接待客人属帮工行为,遂将金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法院认为,王某行为属由道德规范的情谊行为,不在法律调整范围内。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可以调整所有社会关系B.法官审案应区分法与道德问题,但可进行价值判断C.道德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理由D.一般而言,道德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选项 A.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可以调整所有社会关系
B.法官审案应区分法与道德问题,但可进行价值判断
C.道德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理由
D.一般而言,道德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答案 B

解析 一般而言,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道德要调整,而法律不调整的社会关系道德也要调整,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可见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不是调整所有社会关系,例如法律不调整友谊关系和爱情关系A项错误。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古代社会,人们倾向于混同法律与道德,但近现代社会,人们倾向于区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法律与道德调整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应当让法律问题归法律调整,道德问题归道德调整。故法官在判案中应当区分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B选项前半句正确。法官在判案中,价值判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法官的价值判断是不可避免的。如法官在判案过程中,对于适用的法律条文,可以从自由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秩序的角度进行解释,而两种解释自然就带有法官不同的价值判断。故B选项后半句也正确。
无论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还是习俗、纪律,它们本身都不是国家制定的,而且如果没有被国家认可,就不具有国家意志性,因此,它们不是法,但是,如果这些其他社会规范以某种方式得到了国家认可,那么,它们就具有了国家意志性,就成为法了,因此当道德规范被国家认可成为法后,就能作为司法裁判的理由。故C选项错误。
道德规范也具有强制性,但是它不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力量,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它主要靠人的良知、内心确信及其社会舆论等来保证其得到实施。故D选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6716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