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考试题库2022-08-02  138

问题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沧桑之变“时过境迁”这个成语,即辩证地道出了某种时空关系,又生动地点出了地理环境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变迁的客观规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多变的星球,但它的一切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中最为人们瞩目的是高山的升降和大海的消长,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沧桑之变。沧海桑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曾有“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说法。无论是中国的史料,还是阿拉伯的预言,都说明人类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很早就开始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一些科学家不仅指出了地球的沧桑之变,还为论证这种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公元前1077年,我国南宋科学家沈括出使河北,沿太行山考察时,发现山麓石壁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就大胆推断太行山乃“昔之海滨”,后来由于漳水等河流中的泥沙被冲填入海,才使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然而无论天涯海脚,人们对大自然变迁的认识却存在着惊人的雷同之处。阿拉伯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季德滋的人,曾到过一个人口稠密的古老城市,五百年后,当他再次经过那个地方时,发现繁华的都市荡然无存,原来城市所在的位置变成一个大草原。又过了五百年,他又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发现草原不见了,那儿成了汪洋大海。再过了五百年,他第三次经过时,发现湛蓝的大海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平原。再早一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科学伟人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有类似的发现和论述。他在米兰主持开垦运河时,在深度不同的堆积地层中发现了含有海洋动物贝壳化石的岩层,并确认这些贝壳最初似乎是分布在海里的,后来大海被泥沙“填满”了。但是引起海陆变迁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他并没有揭示。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虽然不是科学家,并且他的动人诗篇对引起海陆变迁的动力却道出了一点端倪,他写道:“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白居易显然看到了海浪这一巨大的自然力,认为它长时间无休止、不间断地冲刷,不仅能破坏海岸、令陆变海,还能将冲刷下来的泥沙搬运、堆积,遂使沧海变桑田。海浪确实是一种能引起地球表面变化的自然力,它可以使海岸前进或后退。那么,使山脉拨地而起或使地壳深陷为盆地、断裂为深谷,又是什么力量支配的呢?也就是说,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选项

答案

解析 (1)“即辩证地道出了某种时空关系”应改为“既辩证地道出了某种时空关系”。
(2)“但它的一切”应删除“但”。
(3)[“神仙传”]应改为[《神仙传》]。
(4)“阿拉伯的预言”应改为“阿拉伯的寓言”。
(5)“南宋科学家沈括”应改为“北宋科学家沈括”。
(6)“公元前1077年”应改为“公元1077年”。
(7)“出使河北”应改为“出巡河北”。
(8)“才使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应改为“才使原来的海洋变为陆地”。
(9)“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段与“无论是中国的史料……”段互换位置。
(10)“天涯海脚”应改为“天涯海角”。
(11)“古老城市,五百年后”应改为“古老城市。五百年后”。
(12)“第三次经过”应改为“第四次经过”。
(13)“再早一些”应改为“再晚一些”。
(14)“开垦”应改为“开凿”。
(15)“并确认这些贝壳最初似乎是分布在海里的”应改为“并确认这些贝壳最初是分布在海里的”。
(16)“并且他的动人诗篇”应改为“但是他的动人诗篇”。
(17)“拨地而起”应改为“拔地而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598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