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题目1.题目:嘎吉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

练习题库2022-08-02  34

问题 试讲题目1.题目:嘎吉呦 2.内容: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侗族大歌; (2)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教唱环节; (3)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1.简单介绍侗族大歌。 2.简单说说本课你采用的导入方法是什么?就音乐课而言,你认为哪种导入方法更好?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分别演唱《采花》和《沂蒙山小调》;提问学生,表现的歌曲曲名分别为什么?都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歌曲,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四川民歌《茉莉花》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今天我们的音乐学习同样和民歌有关。
引入课题,民族歌曲——《嘎吉哟》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曲折婉转轻巧,描绘了一幅大山里美丽安详的景象。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侗族民歌,表现了大山里男女之间真挚的情爱,同时又反映出他们对于家乡美好生活和景色的热爱。歌曲运用侗族方言进行演唱,营造了一股浓厚的侗族风味,旋律乐句大多都有修饰音,更加丰富了旋律,点缀了歌曲。
(三)探究学习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边唱感受音乐结构;
3教师完整播放音频,并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歌曲中出现多次倚音、下滑音等地方。
4.教师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倚音、下滑音在歌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除了这些你还能发现歌曲中的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倚音、下滑音在歌曲中更能体现侗族民族音乐特点,同时歌曲中还具有双声部,人们一起合唱。顺势引出侗族大歌的特点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5.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完整演唱乐谱。
6.学习侗族方言,填词演唱歌曲,并唱出婉转轻巧的特点,唱出空旷的感觉。
7.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编创舞蹈、歌词、旋律等),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一小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噶吉哟》,领略我国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引领到了我们中国美丽飘逸的民族风。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侗族民歌的风味,能够传承我国的民间音乐,发扬优秀文化。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民歌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嘎吉哟
侗族大歌
轻巧、婉转、悠扬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侗族大歌。
【参考答案】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2.简单说说本课你采用的导入方法是什么?就音乐课而言,你认为哪种导入方法更好?
【参考答案】
本课主要采用的是表演导入,通过教师生动、具体、形象的表现歌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跟本节课“民族歌曲”结合起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音乐课堂来说具有特点的是其本身具有的审美性,所有一切能够表现审美、提升审美的导入对于课堂来说都是好的,而真正好的导入不仅仅在于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才是最好的导入。可以采用的导入方法有音频、视频、图片、故事导入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504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