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商业贸易》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四川省成都市

题库2022-08-02  30

问题 高中地理《商业贸易》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四川省成都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商业贸易2.内容: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商业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图3-3-8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发挥,又是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条件。商品流通网络是联结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纽带,大、中、小城市就是这些纽带上的节点,在流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国际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还有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等多种内容和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相对减少,主要发达国家争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3)讲清楚商业贸易的表现及影响。(4)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答辩题目1.简述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关系。2.你认为本节课可以体现哪些地理教学特点?

选项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谈话导入法,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学生“大家早餐喝的牛奶从何而来,老师用的苹果手机在购买前都经历了哪些流程”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概念感知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教师展示连线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PPT上的商业活动哪些属于国内商业哪些属于国际贸易?并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商业活动列举出其主要环节?让学生对商业贸易形成直观的感知,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二)探究过程1.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的关系【教师活动】让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在中国简图上同桌之间分别合作画出自己所知道的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之后进行四人成果展示,并小组讨论思考:(1)中国的主要商业中心城市都是哪类城市?(2)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将画出的结果展示交流、讨论。【教师讲解】我国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2.国际贸易的利弊【教师讲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主流,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那么在国际贸易中有利有弊。【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世界贸易分布图,列举出国际贸易的主要代表国家,并结合经济的便捷、奔驰车、物种入侵、贸易战、贫富差距加大等时政资料,分析国际贸易的利和弊。【教师提示】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总结】国际贸易进出口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相对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来源,主要发达国家争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但是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现了商品竞争更加激烈、矛盾冲突加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现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环节三:巩固拓展如何帮助贫困山区的菜农解决500万斤的莴笋销售问题。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选择本地区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代表性企业,调查其在经营中的贸易合作伙伴,画一张贸易往来示意图。【板书设计】商业贸易一、主要环节二、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三、经济全球化【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关系。【参考答案】地域联系方式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三种地域联系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把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比喻为人体系统的话,那么交通运输,就相当于血液循环系统,通信相当于神经系统,商业贸易相当于消化系统,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例如:假如要帮助偏远山区的菜农,处理500万斤的当季蔬菜,首先可以利用网络通信采用电商的形式帮助其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确认买家后需结合运价、运量、便捷性来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在运输后,买家又会成为下一个卖家,对蔬菜进行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2.你认为本节课可以体现哪些地理教学特点?【参考答案】对于本节课,我觉得可以体现地理教学的以下三大特点:(1)综合性。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以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以及影响为主要内容,那么商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其对区域选择、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会造成影响。(2)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知识理论性不深,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3)实践性。教学应该遵循从实践中来,再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体现实践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98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