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

考试题库2022-08-02  13

问题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事例导入。出示两天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图(晴朗天气和多云天气各一幅),提问:两天的气温昼夜差异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进而引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环节二:新课讲授1.大气的削弱作用多媒体展示“大气的削弱作用”文字介绍。【提问】(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2)小组讨论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总结。(从参与成分、波段、作用特点三个方面)过渡:我们知道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而剩下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呢?2.大气受热过程【活动】动画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学生结合教材文字及动画演示,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讲解】出示大气受热过程验证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结合图示讲解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正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白天与夜晚的温度差异不至于太大,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特别注意:大气辐射热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提问】再次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思考:(1)什么叫短波辐射?什么叫长波辐射?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些属于长波辐射,哪些属于短波辐射?(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师生共同总结】(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远低于太阳,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2)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最初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拓展延伸】提问:(1)北京晴朗天气的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的昼夜温差,这是什么原因?(2)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学生回答】(1)多云天气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显著,因此昼夜温差较小;晴朗天气的云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昼夜温差大。(2)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寒冬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说温室保温的原理吗?【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注意什么?

选项

答案

解析 1、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巧妙的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注意导入的直观性。第二,注意导入的启发性。第三,注意导入的趣味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98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