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喜欢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

最全题库2022-08-02  29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高中语文《登高》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们喜欢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3.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明确:悲。(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提问:“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拓展延伸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五)布置作业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又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参考答案】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因此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教学难点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2.请简介杜甫。【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杜甫,字子美,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①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②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③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其主要诗作有“三吏三别”。④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并在弥留之际创作了悲怆的《登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85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