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父亲 2.内容:罗中立油画《父亲》作品赏析 要点提示或建议:

题库2022-08-02  21

问题 1.题目:父亲 2.内容:罗中立油画《父亲》作品赏析 要点提示或建议: (1)画家运用超写实主义手法,以巨幅油画的形式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老农形象。 (2)描绘的人物是昔日农村生活中的形象。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要点; (2)试讲过程中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或板绘; (3)教学过程中有组织提问或讨论;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1.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2.你如何理解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父亲》,引导学生聆听,引起学生兴趣,并请学生谈一谈你们心中的父亲的形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父爱是慈爱的,即使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他的光芒;父爱是坚强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鼓励我挺直脊梁;父爱是一盏明灯,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让我辨明方向。由此引入课题《父亲》。
环节二:作品赏析
(一)直观感知
1.教师播放幻灯片画家人物图像并结合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总结画家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生积极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油画作为外来的画种,在美术界几代人学习和探索中,努力使油画本土化,终于在20世纪下半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产生了像罗中立、董希文、吴作人等一批著名的油画家。
2.教师展示罗中立作品《父亲》,引导学生赏析并提出问题:作品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画面呈现的是一位朴素的老农民形象,目光恳切,仿佛饱尝世间酸、甜、苦、辣。
(二)具体分析
1.教师继续展示作品,请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为什么作品会给你这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细节观察到的?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画面中人物形象面色枯黑,干瘦的脸上和手上布满了皱纹,背景的金黄色和人物的眼神相得益彰,透露出一丝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2.作者笔下的《父亲》折射出了画家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细的笔触,塑造出一位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不仅表现出外在质朴美,还体现了内在的高尚美。
(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教师继续展示《父亲》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父亲》仅仅是描绘的一个具体的人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父亲》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位纯朴憨厚的具体老农民形象,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画家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庄重的色彩,表达了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环节三:实践练习,评议讨论
分小组讨论,教师展示《开国大典》图片,学生尝试独自进行赏析练习?
运用自评、师评、互评等多主体评价法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掌握作品赏析的基本方法,体会画面传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环节四:拓展提高,小结课业
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欣赏作品的方法,并尝试让学生课下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同时期作品赏析,体会不同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参考答案】
(1)超级写实主义,是绘画和雕塑的一个流派,其风格类似辨率的照片。超级写实主义可以看作是照相写实主义的发展。自2000年代早期以来,该术语在美国和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运动和艺术风格发展起来。
(2)超级写实主义作品更多地关注细节和对象。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作品并不是照片的严格诠释,也不是某一个场景或主题的文字插图。相反,它们利用其他的,往往是微妙的绘画元素来创造实际上不存在或者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现实幻觉。此外,它们可能包括情感、社会、文化和政治主题要素作为视觉错觉的扩展,与照相写实主义有所不同。
(3)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对象包括画像、具象艺术、景物、风景、城市风景和叙事场面。近期由于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文化或者政治主题重视,超级写实主义风格比照相写实主义更加文学性。新的照相写实主义延续避免照片异常,因此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超级写实主义画家模拟并提高精确的摄影照片,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使之产生有光学说服力的现实幻象。
(4)罗中立《父亲》借鉴了西方艺术中的照相写实主义手法,以画领袖像的超大幅画面画出饱经风霜的老农,给人以超强的视觉震撼力。
2.你如何理解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
【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
第二,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做到既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能满足教材的教学内容。
第三,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挑一挑摘到桃子”。
第四,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最后,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71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