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复习-悬念导入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和已有知识,试着回顾,列举出大家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 【学生回答】学生1:碳酸

考试题库2022-08-02  23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悬念导入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和已有知识,试着回顾,列举出大家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 【学生回答】学生1: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2: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3:石灰石和稀盐酸也可以。 【提出问题】实验室到底采用哪些原料来制取二氧化碳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探究新知 1.确定实验原理 【演示实验】向学生分别演示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 实验2:石灰石和稀硫酸的反应实验。 【提出问题】分别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剧烈。 实验2:开始反应时有气泡,一会儿就没有了气泡。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两个实验,思考实验室中能否采用上述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1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气体,实验2反应一会儿停止,不理想,总之不能用这些这两个反应获得持续、稳定的气流。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3: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演示。 【提出问题】上述三个实验中,哪一个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3反应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装置选取 【投影展示】先利用投影展示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提出问题】思考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提出问题】讨论收集气体时一般有哪几种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合作探究】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出问题】根据刚刚确定好的实验原理,结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该为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出相关的实验仪器,学生从中选择,拼一拼,装一装,设计并组装出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二氧化碳的检验 【提出问题】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并举出例子,如:氮气也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也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提出问题】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总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一种特性,实验室中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一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尝试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检验的文字表达式?(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总结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探究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二氧化碳的检验。 【布置作业】分别列举几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排水法收集的气体。 四、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可以用启普发生器制备二氧化碳吗? 【参考答案】 可以。 启普发生器的条件: (1)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 (2)不需要加热、反应速率适中; (3)生成气体不能易溶于水。 2.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并简述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呈现的?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通过演示3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现象选择较好的方式进行实验,从而确定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反应原理及生成物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制备装置和收集装置,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组装实验装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原理和技能的掌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67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