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练习题库2022-08-02  39

问题 1.题目: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3)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语言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ppt展示李白画像)同学们对李白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2.学生回答: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今天就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一起去课文中感受李白的故园情。(教师板书今日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写作背景介绍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针对本诗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时,李白游洛城时作出这首诗。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当时称为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身处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触发了故园情,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诗歌,识读生字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读的同时用笔圈画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三)理解诗歌大意
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默读诗歌后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客居洛城时听到了《折柳曲》的笛子声,因而写了此诗表达思乡之情。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这是怎样的笛声?
明确:玉笛。
教师提问:玉笛是什么意思?
明确:笛子的美称。
教师提问: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从课下注解看到的。
教师总结:我们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到课下的注释,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暗飞声” 是什么意思?
明确:笛子的声音隐隐约约,并不是很清楚…
提问:那为何作者说“满洛城”?
要求: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静谧的晚上,洛阳城的春风带着笛声飘散,作者的心里都是这样的笛声。
提问:作者心里为什么都是这样的笛声?
明确:因为这是折柳曲,柳与“留"谐音,与送别有关,代表离别和哀怨。
教师提问:这种离别的曲调勾起了李白怎样的情丝?
明确:深深的思乡之情。
3.朗读指导:教师播放配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古代还有哪些思乡的诗?
明确: (生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生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生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学生写一首思乡的小诗歌。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折柳→思乡之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63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