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内容:略。 3.基本要求: (1)试讲

练习题库2022-08-02  69

问题 1.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内容:略。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2)流利地朗读课文;(3)疏通文意,感知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及五言律诗的体裁知识,熟读并背诵诗歌。
⒉通过反复诵读,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我们离别时的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是,有这样一位诗人却在离别时唱出了一首旷达之歌,这首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反复朗读
1.自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⒉听读。老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齐读。学生根据ppt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诗意。
(二)交流学习
1.提问: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你对这种诗歌体裁的了解有多少?
要求,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自主作答。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分别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⒉.提问:诗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可以看出。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按照一般送别诗的写作习惯,首联一般会写到什么?你能从本诗首联获取什么信息?
要求: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和首联作用理解分析,同桌交流。明确:一般送别诗会先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本诗首联也不例外,"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风烟”指风尘烟雾,点出送别的时间应是在早晨。"五津”指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友人将要去的地方。这就是首联”起”的作用,即交代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2.提问:首联明说离别了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没有,只是描写了长安和四川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这是用景来起兴,景物有由近及远,一明一暗,描绘出一幅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3.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要求:学生联系类似的诗句,交流回答。
明确: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着世界,用“望”字连接两个地方,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4.提问:颔联“承”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要求:学生结合律诗知识,结合诗句分析,教师点拨。明确:"承”即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颔联直抒胸邳写离别,点出了离别的原因——"同是宦游人”,意在告诉友人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因为我们同是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命运相同。
5.提问:我们在与朋友离别之际通常都是嘱咐朋友要珍重之类的话,但诗人在这里没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说出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离别的?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诗人是以坦然的态度面对离别的,这种心态也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照应首联呈现出的阔大意境。
6.提问:颈联要“转”,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怎样理解颈联的这种作用?
要求:学生齐读颈联,自主体会,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颈联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7.提问:怎样理解颈联这两句诗?用自己的话来说。
明确: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E国奥州
8.提问:尾联要“合”,即回应题目,收束全篇,如何理解尾联的这种作用?
要求:学生朗诗
明确:此两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此句点明了朋友不必伤感,是对他再次的劝慰,同时回应了题目。
9.提问: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说说你所知道的送别诗,与本诗对比赏析。
明确:教师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等多方面入手,言之有理即可。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问报神
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排侧,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愿同学们珍惜与朋友的真挚情谊,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送别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⒉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63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