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渡荆门送别》 2.内容:略。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

练习题库2022-08-02  42

问题 1.题目:《渡荆门送别》2.内容:略。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2)流利地朗读课文;(3)疏通文意,体会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3.通过反复朗读、带入情境等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4.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自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教学难点:
体会李白对故乡的深情,以及蕴藏在诗歌之中的开阔胸襟。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自由分享与“乡情”有关的古诗词,教师总结:"家”与“乡情”是从古至今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节奏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大声地朗读全诗。
⒉.跟随音频,师生共同朗读,并总结停顿、重音等。
(二)知人论世
提问:初读诗歌,诗作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分享对李白的了解,结合写作背景谈感受,教师总结。
明确:作品写离别却不悲,这与李白的性格和经历分不开。此时李白第一次出蜀,准备实现自己的抱负,此时的李白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故乡的美景更激发了他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首联的描写有何用意?
明确: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照应诗歌题目。⒉.提问:诗人在远渡的路上,首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鉴赏颔联,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首先看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此处是远景画面的描写,山是长江两岸的风景,它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极富气势。
3.提问: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随”"入”两字用得好。”随”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仿佛纷至沓来的动感;"入”字充满气势,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磅礴气势
4.提问:如果你是李白,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有怎样的心情?要求;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带入情境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时反馈。
明确:此时会觉得精神爽朗、喜悦、意气风发等。朗读体会:学生代表读,读出喜悦开朗之感。5.提问:在长江之畔,还有哪些美景?
明确:有如明镜般的明月和结成海市蜃楼的彩云。
6.提问:诗人为何要描写这些画面?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颈联内容,教师反馈总结。明确:这些画面都是诗人江上最常见的画面,"月下”句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诗人夜晚俯视所见,"云生"句是白天仰视所见,于一俯一仰间可见诗人行舟时间之长,也可见故乡沿途景象之美,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美景的眷恋之情。部
7.想象拓展:发挥想象,诗人还可能看到或听到什么?
明确:可能会看到沿途的渔人,江中的鱼儿;听到蜀中的民谣等等。
8.提问:尾联“怜”字有何妙处?
明确心"怜”字使用拟人的手法,表面写故乡水对“我”的怜爱与依依不舍,实则融情于景,流露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9.跟随音乐,全班有感情地齐声诵读全诗。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再读诗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教师跟随音乐朗读,学生听并想象,畅所欲言描绘所见画面。
明确:我看到了行走在长江中的小舟,舟中立有一位年轻人,他身材颀长,意气风发,眼中满是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理想的向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荡气回肠的美感享受,从中可以窥探到李白乐观主义的精神。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诗中的所见所想,不少于500字。
⒉.收集并赏析李白的其他诗作,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63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