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孙权劝学》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资格题库2022-08-02  22

问题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设置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引起注意。同学们,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板书课题)(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预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3)大声自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翻译句子,最终翻译课文。2.思读课文,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四)迁移拓展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五)作业小结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伤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板书设计】1.结合本课请你谈谈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乐趣?2.请谈一谈你的教学重难点?

选项

答案

解析 1.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是存在一定陌生感的,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只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更大的距离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语言、语气和人物形象特点。借助这些多媒体教具掌握字词读音,相对于教师朗读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其次,在本课中我节课本课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小组赛读,将看似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转换为有趣的现代文阅读课堂;此外,在疏通文意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翻译句子,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先进行自我补充,这样的方式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其作用好过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译文;最后,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并以练笔的形式展开想象,让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以延伸。
2.对于中学生而言,通过学习文言文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依然是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文章的内容。《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内容整体上是易于理解的,但通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61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