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 《互助分享最快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考试题库2022-08-02  23

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 《互助分享最快乐》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雷峰叔叔的故事1.讲述故事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2.交流讨论师:若你是这位大嫂你得到了雷峰叔叔的帮助你有什么想法呢?生:一定会感觉到特别温暖,心里一定非常感动。师:雷峰叔叔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值得大家学习呢?生:助人为乐的品质。3.提出主题我们应该向雷峰叔叔学习,做一个乐于帮助他们的人,互助分享更快乐!(二)主题活动一:盲人回家1.讲述规则(1)扮演“盲人”的同学需要戴上眼罩,必须按要求穿行摆放了障碍物的一段路。(2)扮演“引路人”的同学,可以扶着“盲人”行走,也可以用语言提示。(3)第一轮,请学生当“盲人”,单独穿行;第二轮,请别的学生当“引路人”,指引盲人前进。2.完成活动3.交流讨论师:当“盲人”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当你摸索着前进时会想什么?生:感觉特别不适应且不方便,前进时担心会摔倒。师:当看到“盲人”举步为艰时你有什么想法?生:想去帮助他。师:“引路人”帮助了“盲人”后,有什么感受?生:助人后有一种莫名的自豪与快乐。师:作为一名“盲人”当有人帮助你时,你有什么感受呢?生:让我感觉很温暖,心里很感激。4.教师小结助人为乐是公认的最可赞赏的品质。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码最重;在历史的明镜前,他的身影最长。助人为乐是美德,它荡涤了私心杂念的尘垢,像金子一般,像水晶一般。(三)主题活动二:情境表演1.讲述规则以心理小组为单位,给大家15分钟的时间,各组结合以下情境,进行故事创编,并表演出来。情境一:下雨了,你的小伙伴没有带伞,你会怎么办呢?情境二:社会课上,你带了两瓶水,而你的同学则忘记带水了,你会怎么办呢?情境三:美术课上,你的同桌说,他忘记带水彩笔了,你会怎么办呢?2.完成表演3.交流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分享一下你们表演内容呢?组1:我们会让小伙伴与我同用一把伞,送他回家。组2:我们会将自己的一瓶水送给同学喝。组3:我们会将自己的水彩笔借给同桌。师:当你们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生:内心感觉特别开心,还有一种自豪感!4.教师小结学会与他人分享会让给你带来快乐,老师希望大家在实际生活能够做一名善于分享的人。中公讲师解析(四)总结升华回家做一些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的事情,并拍成照片,制作成影集,下节课分享给大家听!【板书设计】1.本节课你的教学思路是什么?2.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助人的良好美德?

选项

答案

解析 1.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热身活动、主题活动与总结升华。
首先,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热身活动环节,我选择了雷峰的故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于学生对于雷峰的事迹都比较熟悉,对于雷峰的精神很是敬佩,这样的安排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其次,主题活动环节我共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主题活动为盲人回家,通过切身参与到活动之中,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帮助他人会让自己更快乐,而得到他人的帮助则会让自己感觉很温暖与幸福;在学会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好处时,我带着同学们进入主题活动二——角色扮演。通过三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会参与其中,深深地体会与人分享时的快乐。
最后,总结升华环节,我则是希望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真正做一个助人为乐、会分享的人,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做一些助人或分享的事情,并通过照片记录精彩的一刻,提高学生积极行动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从小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对他们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助人的美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随时随地去关心身边的人,随时随刻去关心自己的家人。
(2)阅读一些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故事类书籍,让他们随时阅读,并从故事中懂得助人为乐,做个爱学习、爱同学的好学生,进一步懂得做人的道理。
(3)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校园里或是邻里之间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关心同学,孝敬父母等。
(4)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老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班级的氛围,经常鼓励学生的爱心行为,同学之间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感受着班级里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的种种温情,从而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5)表扬学生乐于助人的行为。
(6)提供学生关心别人的机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如同学的笔掉在地上帮助捡起来,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等。
总之,乐于助人的品德要从小学生抓起,天真无邪的孩子是可塑的,他们的世界观和年龄正一道成长和成熟。因此,我们应通过系统的经常性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形成善良品德,养成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快乐、教师快乐,社会也会和谐地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57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