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展示甲骨文

练习题库2022-08-02  32

问题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设疑导入,展示甲骨文照片,提问学生:“这些龟甲上有很多奇怪的花纹,大家觉得这些花纹像什么呢?”不同学生回答自己的思考后,教师引入课题:“这些花纹其实是古人故意刻画上去的文字,那么为什么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文字有所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程《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活动二:新课讲授,直观感知出示甲骨文中的日、月两个字,提问学生:“这两个文字能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形象?”学生自由观察,随后展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把图片与刚刚展示的文字进行联想。得出象形文字概念: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形状上很相像。提问:“那么谁能回想起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象形文字?”学生自由回答,如羊、马等,教师予以表扬。活动三:形式分析1.教师陆续展示山、川等其他甲骨文,学生进行欣赏联想,并思考问题:“象形文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像是图画,并且和其所表现得事物很相像,教师总结:形象、夸张、绘画性。2.继续展示日、月、山、川几个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字体,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用五分钟时间思考讨论问题:“不同时代的象形文字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学生讨论回答年代越近与现在的文字越相像,教师总结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逐渐简洁适用,绘画性减弱。活动四:示范讲解,实践练习(一)教师示范板书上进行示范,并穿插讲解创作象形文字的步骤:①选定自己喜欢的形象,并将其和文字进行联想;②运用象形文字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创作,注意突出象形文字特点:形象、夸张、绘画性;③可给自己创作的象形文字加上背景,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场景;④PPT展示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突破难点。(二)课堂练习选一组自己喜欢的形象来创作象形字,并进行组合,添加事物,形成场景。(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所创作文字象形的合理性及场景是否和谐进行指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活动五:展示评价,小结作业(一)展示评价学生作品1.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所创作的形象及场景。2.学生互相评价作品,从美观度、创新性、趣味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3.教师总结评价学生表现,鼓励为主,增强学生自信心。(二)小结作业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知识点。2.学生课下搜集汉字的其他类型,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美术课程的美术学习分为几个学段?简述划分的依据和目的。

选项

答案

解析 1、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大致可以概括为“甲、金、篆、隶、草、楷、行”。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金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大篆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隶书形成于秦代,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草书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草书的主要特点: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书继承了隶书结构上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楷书的主要特点: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27454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