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依据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资格题库2022-08-02  49

问题 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依据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选项

答案

解析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处于伦理形成时期。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针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首先,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其次,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年级学生,说服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情感因素,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多一点理智因素更加适合。当然,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最后,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此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小步子原则,一点一点地提高对于学生的要求,以达到最终使得学生形成良好态度的目标。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应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出与榜样的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不仅要帮助学生去辨析各种价值观念,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内部奖励,是指学生的某种行为发生以后,学生感到的满足感就是内部奖励。外部奖励是教师、学校给予学生的奖励。一般来讲,应奖励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应强调内部奖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和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应给予惩罚,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290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