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首诗的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请你根据设计思路,填写空缺部分的相关内容。(1

最全题库2022-08-02  51

问题 下面是一首诗的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请你根据设计思路,填写空缺部分的相关内容。(12分)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冯至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教学目标】(一)了解十四行诗,学习诗歌的阅读方法。(二)①(2分)(三)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四)探究“诗中有我”“诗是经验”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评析法、探究法【教学流程】(一)导入②(4分)(二)感知诗歌情感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作批注,记录阅读中的发现和思考。教师作朗读指导。2.诵读第一节。诗人登高望远,由“山巅”“平原”“蹊径”,宏观感受自然之壮观,表达融于自然之情愫。3.诵读第二节。诗人观照自然,由“路”“水”“风”“云”“城市”“山川”,具体感知生命的运动与声息相通,表达了对自然的钟爱之情。4.诵读第三节。③(2分)5.诵读第四节。诗人由“风”“水流”“蹊径”“行人”,发现生命循环转化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本源穷根究底的探索之情。6.诵读全诗,把握主旨:④(2分)(三)品味诗歌语言1.朴实平易。⑤(2分)2.对比遣词。“无边”“广漠”与“一棵”“一片”,一大小,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3.动静相生。“风吹”“水流”与“平原”“蹊径”,一动一静,表现生命的盎然生机。(四)探究艺术手法1.王国维说“诗中有我”,这首诗从诗题到诗文,“我们”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线索。2.里尔克称“诗是经验”,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五)布置作业1.课外诵读全诗以至背诵。2.阅读莎士比亚等诗人的十四行诗,课上交流阅读体会。

选项

答案

解析 ①朗读诗文,体会作者情感,培养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
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啊?当你站在山顶是什么感觉呢?(学生相继回答自己的感受、体会)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那诗人冯至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冯至的《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③诗文体味“人生”,将成长中的“忧愁”之情寄于自然中的“松树”“浓雾”,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息息相连。
④人的生命与世界万物共生共长的真谛。
⑤”我们”“山巅”“一望无际的远景”“广漠的平原”“交错的蹊径”等简单的语言,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完整的画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218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