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练习题库2022-08-02  32

问题 论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选项

答案

解析 加里培林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心智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1959年正式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或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动作的定向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也就是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像。这就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式。以加法运算为例,它的定向就是要在演示这种运算时,使学生知道这种运算的目的就是求几个数量的和;知道运算的客体就是事物的数量;知道运算的操作程序(步骤及次序)及方法(运算的方式)。
(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也称做“活动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差别不在于操作,它们的操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都是外观的活动。它们之间所不同的主要是动作的客体。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如模型、蓝图、图解、图样、标本,以至记录等。这些东西模拟出实物的某些本质的特性和关系,使学生能够使用它们进行外部活动,把它们加以对比、测量、移动和改变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涉及到的是关于实物的可以设想的特性和关系的物质描绘,是关于这些特性和关系的物质化。因此,加里培林把使用这些客体的活动称做物质化的活动。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例如,在加法运算的教学中,这时在儿童面前摆出两组不等的实物,让他们把每一组都数一数,然后把实物收起来(或是闭上眼睛,或是把实物盖起来),要儿童用出声的言语计算出它们共有多少。加里培林认为,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而且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意味着活动具有了新的言语形式。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的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同出声的外部言语相比,看来似乎很简单,但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重新学习及掌握。这一点在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形成的教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内部言语阶段是活动达到智力水平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活动的形成阶段。一般认为,由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无论在言语的机能与结构上都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机能方面,如果说外部言语经常是与他人进行交际的手段,是指向别人的,内部言语则完全失去了这些功能,而是“为自己用的言语”。内部言语首先是为固定智力过程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过程的进行而服务的。它在结构上也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带有谓语的性质,不再是扩展的与合乎语法的,而常常被简缩得不合语法结构了。
加理培林的理论在智力技能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来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183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