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 小学科学“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蔡老师播放《机器人总动员

题库2022-08-02  46

问题 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小学科学“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蔡老师播放《机器人总动员》片段“机器人与磁铁”,让学生明白,磁铁之所以喜欢机器人瓦力是因为瓦力是铁做的。第一个实验探究的问题:“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分别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随后踊跃回答——“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回形针、铁钉、铁夹子………”“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卡纸、棉布、木片、橡皮筋……”。蔡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吸引由铁材料做成的物体。第二个实验主题是“用磁铁识别铁家族成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同样是硬币,却有着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差别,进而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质硬币。第三个实验中,学生通过铁质教具“芭蕾舞者”的演示得知,磁铁隔着纸也能吸引铁制品。随后,蔡老师分发木片、布片和塑料等不同材质的隔板及不同大小的磁铁,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磁铁可以隔物吸铁,且与磁性大小有关。蔡老师紧接着提出:“磁铁被固体隔着能吸铁,被液体隔着呢?”学生利用水、牛奶等液体进行第四个实验,验证磁铁可以隔物吸铁的结论。问题:结合案例,分析蔡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9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概括包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两种。案例中蔡老师采用了感性概括的方法进行知识概括。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材料中,老师播放《机器人总动员》片段,让学生自发形成磁铁喜欢铁的感性认识。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进行科学的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1)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材料中,蔡老师呈现能被磁铁吸引的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运用了正例和反例引导学生对磁铁概括。
(2)进行科学的比较。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两种。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材料中,蔡老师引导学生用磁铁吸不同的硬币,得出磁铁的本质是吸铁的结论。异类比较,不仅能使比较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还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问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材料中,蔡老师通过教具“芭蕾舞者”,启发学生对木片、布片和塑料等不同材质的隔板及不同大小的磁铁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发现磁铁可以隔物吸铁,且与铁的磁性大小有关。
(3)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材料中,蔡老师通过“芭蕾舞者”启发学生,分发相应物品,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其对知识的自觉概括。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145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