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为:

练习题库2022-08-02  49

问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材料二图7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材料三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知道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任务:(1)简述投影仪成像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生活中的透镜”投影仪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1)物体(投影片)位于凸透镜(投影仪镜头)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屏幕上).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了解两者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
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模拟照相机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原理,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
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师:回答正确。第二小问谁来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
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位于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全体:(掌声)
2.新课教学环节
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课堂上老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原理。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
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
全体:(大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
全体:像逐渐变小啦。
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
生1: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
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
全体:像逐渐变大了。
生2:(举手)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
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
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将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3.课堂小结环节
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成像规律(板书)。
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影仪为大家展示课件,除此之外大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投影仪?
生:开学典礼时在大礼堂见到过。
师:没错。大家要学会将物理原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4.布置作业环节
课后请同学们把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相应习题做一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042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