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从业资格
初中物理“声音”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声带上,说一
初中物理“声音”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声带上,说一
练习题库
2022-08-02
76
问题
初中物理“声音”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声带上,说一句话,看看有什么感觉?生:感觉到声带在振动。师:大家敲打一下桌上的音叉。看看有什么现象?生:音叉在抖动。师:通过上面的亲身体会,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当有声音发出时,肯定会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选项
答案
解析
(1)该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教师虽然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身边的工具作为自己的实验教材进行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仅仅是简单的体验,没有起到实验应有的探究性目的,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利于其建立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内容过多,属于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应该予以摒弃。
③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未做出及时有效正确的反馈,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物理的习惯。
(2)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②把橡皮筋夹在两手上拨动。
③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④用笔敲打玻璃杯。
⑤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说出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由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它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观察实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够让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请说出你的方法。
生1:鼓在振动,在鼓上放纸屑,看到纸屑在跳。
生2:把手放在鼓上感觉它在抖动。
生3:把乒乓球放在鼓上被弹起很高。
师:请同学们摸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生:说话时感觉手在抖动,是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就不动。
师:大家能总结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04201.html
本试题收录于: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笔试分类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笔试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所呈现的是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叶绍翁)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仔
某班学生团结友爱,从初一至初三,大家对班上残疾同学小美关爱照顾,天天背扶小美上楼
课堂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A.小组教学 B.小队教学 C.单式教学 D
教师组织课外活动()A.比课堂教学要求低 B.更强调教师的权威 C.要有明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学段包括()A.幼儿园和小学 B.中小学 C.小学和初中
胡老师在制定班规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以契约方式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此方式促成的
初二女生赵丽,因学习成绩下降,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她最敬佩的物理教师朱老师主动找
13岁的邱阳辍学后染上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所在学区初中校长拒绝其继续上学。(
要学生关注历史与地理、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这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如下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直线EF经过点O,分别与AB,CD
随机试题
Host:John,comeandsitinthesofa.Dinnerwillbereadyinaminute.CouldIg
[originaltext]W:Wehaveacompleterangeoffamousbrandshere.Howaboutthis
Intar,theoldestHispanictheatercompanyinNewYork,hasmovedawayfromthe
《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2020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
生活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生物入侵 B.退耕还林还草 C.
教学《社戏》一课时,教师想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小说。下列作品适合的
患者因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卧床4周。为其床上洗发时,患者突感胸痛、心悸、面色苍白
共用题干 第三篇TapeStore:ANewTapeStorageS
一住店客人未付房钱即想离开旅馆去车站。旅馆服务员揪住他不让走,并打报警电话。客人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