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教师在“磁现象”授课过程的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

题库2022-08-02  45

问题 下面是教师在“磁现象”授课过程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画出磁极。学生:老师,我知道什么是磁极了。教师:继续画,看什么是南极和北极。学生:磁针静止时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教师:再继续画,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教师:好,磁化的概念下去自己了解就可以了。我们接着学习磁场。学生:我看课本上对磁极的概念是磁铁上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这个怎么理解教师:这个不重要,你知道就可以了。学生:……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1)①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之前,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是可取的,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恰当。以前人们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但在新课改之后,赋予了教师更大地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其中就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呈现的内容,也包含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被纳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②该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学习”依然是中小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使“接受”和“发现”相辅相成。
③该教师的“专制”行为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没有给予启发性的回答,还说“这不重要,你知道这可以了”。这样的教学引导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发问,从而缺乏创造性思维。
(2)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思考磁极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我知道磁极是磁铁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
教师:很好.这个概念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怎样才能证明磁铁的两极吸引能力最强呢
教师:那我们来观察一个“小磁铁吸引碎铁屑”的演示实验。首先将铁屑均匀地撒在塑料片上,然后再将小磁铁靠近碎铁屑。大家仔细观察小磁铁的哪个部位吸引的碎铁屑最多。
学生:我发现磁铁的两端吸引的碎铁屑最多。
教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磁铁的两极吸弓|能力最强。
教师:恩,很好,那么磁铁的两极分别称为什么呢
学生:南极和北极。
教师:看来大家都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咱们玩磁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两个磁铁放在一起会怎样
学生: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教师:大家能对此做出解释吗
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好,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小螺丝钉。那么同学们觉得老师手中的这根铁棒能吸引小螺丝钉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觉得可以,有的觉得不可能。
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试试看,说着将铁棒伸向小螺丝钉:结果铁棒并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
(有的学生洋洋自得,有的满脸疑惑并喊着老师再来一次)
教师:那就再来一次……教师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棒和磁铁来回摩擦,接着将与磁铁摩擦过的铁棒伸向小螺丝钉。
学生:(聚精会神地等待实验结果)铁棒吸起了小螺丝钉。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吗同一根铁棒,第一次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而第二次却能够吸引起小螺丝钉。
学生:奥秘就是铁棒与磁铁摩擦后,就能吸引小螺丝钉啦。
教师:是的,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作磁化。大家阅读教材再了解一下磁化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还有不理解的吗
学生:没有了。
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磁场的相关知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9036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