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下面是赵老师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课件展示教材

练习题库2022-08-02  36

问题 材料: 下面是赵老师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课件展示教材中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以及天 山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下图),要求学生观察两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自然带名称,并思考下列问 题:a.博格达峰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什么关系? b.对比博格达峰北坡与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林”的海拔高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c.假如博格达峰海拔只有 2445 米,自然带带谱会剩下哪几个自然带? d.假如博格达峰位于赤道或两极,自然带带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e.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学习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为什么?问题: (1)举例说明赵老师如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 分) (2)简述赵老师该课提问设计的主要优点。(4 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①赵老师通过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赵老师设置了一系列与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相关的问题,如山地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谱与纬度、海拔的关系等。学生通过逐个分 析这些问题,并加以综合,就会得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②赵老师通过对比提问,培养了学生比较的思维。在几个问题中,赵老师都渗透了比较的思想,例如让学生将博格 达峰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进行对比,将博格达峰北坡与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林”的海拔高度进行对比, 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其他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 生比较的地理思维。 ③赵老师通过假设提问,培养了学生联想的思维。赵老师提出的第三、四个问题,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之下,让学生 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让学生理解海拔和纬度位置对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影响,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加强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2)①问题的设计直观具体。赵老师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及天山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进行提 问,问题直观具体,学生容易回答,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问题的设置具有引导性。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得出山地的基带往往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一致的规律。第二、三、 四个问题则指向了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和自然带带谱的因素。第五个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与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相似的。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帮助学生逐步分析出主要知识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97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