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

练习题库2022-08-02  41

问题 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材料二:课文摘录: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的经典选段,播放完毕后用PPT展示部分歌词。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黄梅戏《天仙配》的经典选段,也看到了PPT上的歌词。老师想提个问题,《天仙配》歌词反映的是哪种经济模式,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新课讲授
教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曾是传统的农业国家,那么我国的早期农业是何时出现、特点如何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尝试整理答案。
教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一下问题?
学生甲: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在一万年前,采取刀耕火种的方式,呈现“南稻北粟”的种植特点。
学生乙:商周农业的作物品种有所增加,农具多为石器和骨器。
教师:同学们的归纳很正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早期农业有这样的规律:由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由迁徙到定居;农业文明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属于大河文明;属于粗放型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与归纳整理,提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理解与归纳能力。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灌溉技术四个层面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小组经过讨论后形成自己的结论。
各小组学生经过十分钟的讨论,纷纷形成自己的结论,由小组代表阐述。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不错,不过也有疏漏之处,老师将大家的结论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的探究学习方法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活跃思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适当补充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个体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经济成为封建政权的基础之一。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边看教材,一边听老师讲有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讲解与学生听讲结合,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多类型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本课的学习成果,做到查漏补缺。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精耕细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创造力。我们如今应该从中汲取精华,发展现代化农业。
【设计意图】简要回顾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教师适当总结,巩固理解与记忆。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结合学习内容与其他材料,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内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78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