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

资格题库2022-08-02  45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材料二:课文摘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PPT向同学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图片,让学生观察,猜一猜这几个人分别是谁,并且说一说他们为维新变法做了哪些准备?通过了解维新变法的兴起阶段的知识进而导入到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准备。【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了解与讲授内容有关的人物,方便新课的讲授环节的开展,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并提问: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公车上书,发生在1898年的北京。教师继续提问:公车上书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学生根据所学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教师指出此件事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变法前的筹备工作教师出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请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二)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出示表格,并提问:从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这些法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一下具体措施是什么。接下来学生们分别扮演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支持这个政策,支持的原因和反对的原因。学生通过扮演活动明白新法有利于资产阶级,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但是却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因此顽固势力极力破坏维新运动,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变法最终失败。(三)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及戊戌变法失败的相关材料,并提问: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教师适时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最后学生得出:客观方面,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弱小。主观方面来说,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袁世凯的告密。教师继续发问: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呢?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设计意图】通过填表格、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锻炼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归纳。作业:搜集一些关于戊戌变法的影视资料,观看后写一篇观后感。【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向学生进行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改变单纯的试题演练形式,将观影感受与文字结合起来,易于被学生接受。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75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