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

题库2022-08-02  43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 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材料二:课文摘录: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 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 断权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 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 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 意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李白的诗句“秦亡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请学生朗读并提问:这句诗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是秦始皇灭掉六国,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教师继续设问:秦朝统一全国之后,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诗句并请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问题引导增加了课程 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为了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皇帝制
教师展示统治者称号变化表,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称自己为皇帝? 学生思考回答:为了突出个人功绩,显示个人权势和地位,秦始皇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意为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教师补充:赢政自称“始皇帝”,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皇帝自称“朕”, 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章称为“玺”,这都体现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二)三公九卿
教师追问:治理国家仅靠皇帝一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文武大臣的辅佐。为此,秦朝设置了哪些中央官员?他们 的名称、职责和地位分别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用关系脉络图的形式来呈现相关内容,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学生代表讲解:皇帝之下设有中央行政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 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三)郡县制
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并提问:秦朝在地方的管理上较前代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 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 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郡县制的纪录片,请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谈谈对郡县制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 结:通过郡县制,皇帝和中央牢牢控制统治国家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 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答和播放纪录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活跃课 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弥补了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资料,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作业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71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