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Ⅰ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

最全题库2022-08-02  57

问题 材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Ⅰ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问题:(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本题考察考生对教材内容体系的理解及对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共三个学习模块,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必修一的课程内容侧重于政治史的内容,主要探究政治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题干中设计的讨论: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剧变当中的作用,侧重于对人物的解析与评说,不符合必修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设计这样的讨论问题并不恰当。

教师拟定课堂讨论主题应考虑以下因素:(1)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突破本课重难点。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重难点知识的主动建构。(2)讨论内容明确,方向清晰。讨论问题设置精确,才能让学生有迹可循,找到讨论的规律。(3)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兼顾学生认知水平,适度提高,促进学生水平发展。(4)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70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