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顺口溜:“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

最全题库2022-08-02  35

问题 下面是某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展示顺口溜:“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再出示义和团在京津活动的图片和外国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的图片。然后设问:顺口溜和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过程如何?学生在说出义和团起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然后在反抗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失败的过程以后,导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师:根据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起因是什么?生1:义和团“扶清灭洋”,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师:这是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次规模空前的侵华战争。下面大家观察战争形势图,阅读课文。说出战争的大体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几个主要地点:大沽、天津、北京、廊坊、杨村等。在学生看图学习时。教师又出示慈禧出逃和八国联军进入乾清宫的图片)师:我们请同学充当“小老师”到讲台前对照地图和图片说说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和结果。(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了两位同学把过程叙述了一遍)(《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结束以后)师: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条约有哪些呢?生:《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师:我们来填一张表格(出示三大条约比较表)。请同学们动手设计一张历次列强侵华战争、签订条约的知识结构图,要求根据这个结构图.认识到近代中国政治变局中的一个发展趋势。(教师播放一段视频: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人民欢天喜地的庆祝场面。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谈谈自己的感受)师:近代前期是列强不断扩大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和填写不平等条约简表等方式,大家已经感受到这一耻辱的过程了。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被列强肆意凌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两事件交叉在一起,又说明了什么?根据本单元的标题提示,说说看.说明了什么?生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进行英勇的抗争。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予评价。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点】用宏观视野梳理线索。
该案例的优点在于课程目标非常清晰。它不仅从微观上梳理了三条基本线索: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而且还隐含了三条宏观线索的梳理:以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标志的半殖民地历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饱受凌辱的近代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的线索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案例更大的借鉴价值在于其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时所采用的方法,即先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梳理(阅读、提炼、做“小老师”、填写发展简表、设计知识结构图),然后由教师在宏观思路上引导概括和归纳。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的能力。案例的不足之处是:规律的揭示还是以教师告知为主,而推动学生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等节点来分析和概括尚不明显。两个案例相比照,最根本的差异是教师的《标准》意识(在这里表现为“线索和规律”的目标)有没有、强不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57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