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题库2022-08-02  39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2)课文摘录: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当时,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侵略战争。不到几个月时间,德军便占领了苏联的大片国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影视资料《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师:这段资料介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军珍珠港。
师: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
活动一: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探讨: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前欧洲和亚洲的形势。
活动二:学生进行讨论。
①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克、英国和法国分别是什么态度呢?
②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什么呢?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怎样决定了捷克的命运?
③英国、法国与捷克本无利害关系,况且法国还是捷克的同盟国,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国、意大利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国占领捷克呢?
④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与学生达成共识。
教师概述: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大增,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须避免两线作战,鉴于苏联的强大,他打算先打败英法的盟国和中立国,打垮英、法,再进攻苏联。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1939年4月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经过精心的策划后,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2)合作探究
活动一:播放录像片《德国突袭波兰》。
学生分析:“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呢?”
活动二:播放录像《敦刻尔克大撤退》。
学生绘制《德国占领欧洲各国示意图》,通过动手加深德国占领北欧、西欧、南欧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多个国家被占领的原因?为什么西线战场上出现了“静坐战争”“奇怪战争”的状态?
活动三:学生讲故事。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德军主力已经从比利时绕到了马奇诺防线背后,于5月14日突破法国要塞色当,随即转锋南下。6月5日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意大利看到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的南部,6月14日德军未发一弹占领了巴黎,22日,法国投降,法国号称帝国主义强国之一,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溃败了,法国长期对德推行纵容政策,结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铁蹄之下,戴高乐将军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大屏幕显示《戴高乐将军人物像》,加深学生印象)
(教师概述: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胜利,盟军的连连挫败,引起了英国国内对张伯伦政策的严重不满,就在挪威即将陷入德军手里的时候,5月10 日张伯伦被迫辞职,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法国沦亡后,希特勒想劝说英国议和,遭到丘吉尔拒绝。于是,希特勒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
1940年7月10日德国为了控制空权.发动了称之为“不列颠之战”的大空战)
活动四:播放录像片《不列颠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探究英国和法国受到法西斯德国侵略的不同情况和结果)
活动五:播放录像片《莫斯科保卫战》。
大屏幕展示《苏德战场形势图》《斯大林像》,学生看图,了解苏德战场的具体位置,组织学生讲述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过程,并讨论“德国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为什么没能使苏联屈服?”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英勇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寸土必争,誓死保卫莫斯科,捍卫国家,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活动六:播放录像片《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说,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别派出代表阐述本组的意见看法。
三、课堂小结
师: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在欧洲扩军备战。英、法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召开慕尼黑会议,牺牲捷克,满足德国,但德国野心更大。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面对德国的进攻,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波兰灭亡后,并没有按英法的希望去进攻苏联,反而对付英法,不久法国灭亡。德又对英国进行空袭,但没有成功。
1941年6月22日德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课后作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鼓舞人民和军队的士气,许多感人至今的演讲词涌现出来,有些演讲词甚至成为当时历史的标志。请同学们利用已掌握的资源,任选一篇演讲词,在下一次历史活动课上,用丰富的情感予以展现。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能否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来说本节课学生已掌握了一部分有关二战的史料,并能从史料中得出结论。教师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人手,组织学生引导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前期德国取胜的原因等问题,一改以往教师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或学生在书上找答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做到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本节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对初三学生来说既注重设计的趣味性、研究性、关键性、开发性的问题,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历史课堂上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真正地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57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