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admin2022-08-02  41

问题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课文摘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问:同学们先观察这四幅图片,说说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哪几个方面
学生:(衣、食、住、行)。
师: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的 这个变化是自何时开始呢 又是如何转变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走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设计意图:情境直观导入,看到变化的巨大,引起学生的好奇及其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
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旧照片,说说“近代男子服饰有何变化 ”
(演示:长袍马褂——西服)
探究1: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 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 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含义。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那么近代女子服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探究2:分析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师:我们再来想想从经济、实用、美观方面来考虑,你会选择什么服装
学生: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师:很好,所以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国初政府颁布“断发易服”政策的推动:穿着舒适、实用。
过渡:除了服饰外,饮食、居住文化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
一、“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
饮食组:1.学生简要介绍近代以来饮食方面的变化。
学生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及其特点: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名菜,那么西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呢 为什么会传入中国呢
学生3:西餐传人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先是外国人在通商E1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开始经营西餐馆。(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
师: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演示“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问:西餐传入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 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
学生4:西式食物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家烧菜时会放咖喱粉、胡椒粉等,餐桌上会出现土豆、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早餐吃面包和牛奶。
学生5:汉堡、薯条、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拓展思考:中西饮食的比较。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近代以来西方人于饮食上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饮食的首要目的,以致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教师小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人,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身之所——居住文化
住宅组:居室建筑的演进(小组推选代表到台上讲解,教师适当配合)。
首先请学生代表阐述近代以来中国房屋建筑式样的变化。
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
三、社会习俗组——习俗风尚的变革
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
学生1:婚姻习俗、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 (出示新、旧婚礼照片)
学生2: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问:旧婚礼有多繁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
学生3、学生4分别谈感想。(展示文字资料:旧婚礼八个程序)
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师: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照片。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交流后回答:外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师: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运用书本的知识背景达成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分析归纳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及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难点。
归纳小结: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作业: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953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