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

免费题库2022-08-02  18

问题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分组实验并讨论】略问题:(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做简要介绍。(7分)(2)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7分)(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6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张老师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①这种教学策略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一预测化学性质一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一分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7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