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免费题库2022-08-02  47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内容呈现如下:实验2-1: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问题:(1)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空气的组成”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1)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化学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其课题的三个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从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从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②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谜语导入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那么大家说一说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1.空气中有氧气,我们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2.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教师】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大家前后两桌4人组成小组,讨论实验2一1的实验步骤,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②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为什么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⑤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②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③“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④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学生】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学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与结论】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教师讲解】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讨论】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教师讲解】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补充】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第三环节:巩固提高①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②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第四环节: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思考:红磷能不能换成镁条或者铁丝?为什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3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