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教学

练习题库2022-08-02  40

问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片段。【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提问】品红为什么会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讲解】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讲述】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提问】温度的改变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得出结论3】_______________。【演示实验】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100mL的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得出结论4】_______________。问题:(1)实验中得出的结论3和结论4分别是什么?(2)在本课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3)结合本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选项

答案

解析 (1)得出的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得出的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2)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地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3)本课内容涉及微观世界,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能更好地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想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1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