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最全题库2022-08-02  23

问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①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②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③学生分组实验探究。④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⑤后续思考。问题:(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①②③④中描述的场面。(12分)(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的思考活动?(8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可以采用如下步骤调控、处理①②③④中描述的场面。
步骤1:教师倾听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做出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持有相同答案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同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得出自己答案的依据。
步骤2: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相互讨论(时间在3分钟左右),为自己的答案寻找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教师巡视,认真听取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答案的依据。之后教师引导提问:“各组同学说的都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样来判断究竟哪一种结果是正确的呢?”接着,教师组织各组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正确的结论。
步骤3:学生以②的问题作为探究实验的基础,设计出实验装置,并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则巡视并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束让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探究的结果。各小组得出相同的结论:高的蜡烛先灭!
教师引导提问:“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组织学生进入步骤4。
步骤4: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提示说:“关键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并引导学生查阅密度表,解读表上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此统一认识。教师进一步解释:“通过讨论,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温度要高许多,因此二氧化碳的密度和常温下相比小了许多,总是浮在上部,所以高的蜡烛先灭。”
(2)教师在探究情境结束时,可提示:“如果改变玻璃罩的大小或各蜡烛的高低程度,对上述答案是否有影响?”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持续思维,使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多变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31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