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金属铝”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通过前面的分

练习题库2022-08-02  55

问题 案例: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金属铝”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教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生活中铝制品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是……学生: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教师:其实不仅是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中都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只是有的氧化物疏松,有的致密。我们来看两幅图片,一幅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另一幅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那么铝能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呢?学生:应该会吧。教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让铝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呢?学生:(无人能回答)教师:怎样能做到呢?同学们肯定有想法吧,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但仍旧不能回答)教师:(板书铁、铝和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可以燃烧,铁也可以燃烧,我们预测铝应该也可以燃烧。那有什么办法吗?大家有没有想到什么?学生:(小声说)没见过铝燃烧呢。教师:对。同学们说没见过。真的没见过吗?下面我给大家先看两张图片。这张图片熟悉吧,节日美丽的焰火。焰火是烟花燃烧后留下的美丽。烟花里含有什么呢?就含有金属镁、铝以及其他一些物质。大家有些想法了吗?学生:烟花中含有铝啊,是粉末吗?教师:对啊。大家有些想法了。再给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面粉厂四处张贴的“禁止吸烟”和“禁止明火”的图片。大家的灵感来了吗?学生1:温度要高。教师:哦。“温度要高!”大家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学生:有道理。学生2:可以用别的东西引燃它。教师:哦,引燃!很好,还有吗?学生3:研磨成足够小的颗粒,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教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她刚才说的对不对?(老师指着一位同学)学生4:我觉得好像是对的。那个面粉厂的图片,就是说粉末易于燃烧吧。老师:非常不错啊。你看,大家的灵感不是都来了嘛。温度、引燃、小颗粒……大家想不想做做这个实验?学生:想。(非常兴奋)教师和学生一起实验。问题:(1)请写出铝的燃烧演示实验的仪器、试剂和操作。(4分)(2)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8分)(3)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8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实验仪器:镊子、酒精灯、脱脂棉、集气瓶、细沙。
试剂:铝粉、氧气。
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团脱脂棉,蘸上一些铝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并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放一些细沙)。
(2)①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②该教师注重提问的时机,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致。在学生讨论无果时,教师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提问,准确把握了提问的时机,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致,也使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该教师选择的实例与生活密切相连,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使用烟花、面粉厂等实例进行启发,既为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④该教师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课堂效率高。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链,层层递进地进行设问,问题之间过渡自然,由浅到深,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如下的新课程的理念:
①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该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启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关于金属铝的知识.掌握了探究金属铝性质的方法,同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烟花、面粉厂等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24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