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最全题库2022-08-02  34

问题 案例: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l"-3、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学生实验】纽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案例三:短命的游艇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人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2)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3)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选项

答案

解析 (1)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2)该课程内容将不同的实验类型,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到丹尼尔电池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能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在解决遇到的问题中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让学生能尝试沿着科学家发现的足迹去体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研究中实验的重要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在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一建构”循环中进行的.每个循环中都由“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策(完善认知结构)——应用新知识、技能和策解决新问题——对新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改组认知结构——评价反馈明确学习的方向,进一步提出或发现新问题……”等环节构成,一个个循环层层递进.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815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