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资格题库2022-08-02  18

问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用了“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姝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的歌词,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问题](1)阅读上面的教学反思,简要评价该教师的教学行为。(10分)(2)简要论述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1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该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而不是照本宣科,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通俗有趣的教学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好学、乐学的教学环境。
(2)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课堂提问或讨论应当避免随意性,应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或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还要考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使优等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等生有“答头”,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创造性、灵活多变的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条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741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