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

最全题库2022-08-02  22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查看材料

选项

答案

解析 精读课文.细悟“拿来主义”。
一、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1.第①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字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地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二、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三、阅读以下三段,回答问题。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明确:“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四、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问题:“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明确:“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
孱头昏蛋废物不敢接受全盘否定全盘肯定辩证吸收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五、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两个字概括)——创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716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