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

资格题库2022-08-02  27

问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进行点评(7分),并说明理由(8分)。【课题名称】彩云追月【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彩云追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乐曲创造出的优美夜色,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欣赏歌曲的同时,利用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情境描绘等方法对歌曲进行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主旋律元素为歌曲分段,了解基本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整首乐曲优美的氛围以及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难点】分三段赏析整首乐曲,体会三段不同的夜色情境。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中国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同学给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答案,教师给予回应,并提出教师自己喜欢在中秋节赏月,顺势导入本课。(二)新课教授1.初步感知(1)初听音乐,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舒缓、优美”的感觉,并进行板书。(2)再听音乐,提出问题:这首乐曲主要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全班学生共同回答“三个乐段”,学生单独回答“根据明显的主旋律片段来区分”。2.探究学习(1)单独听第一乐段,提出问题:这一乐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夜景?(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笛声轻盈似云、二胡圆润如月,表现出刚刚入夜,月色朦胧的“云月初升”的景象。教师弹奏钢琴,带领学生学唱乐曲主旋律片段,感受夜色的美好。(2)单独听第二乐段,引导学生得出两个乐段的主旋律并无基本变化。在教师单独弹唱第二乐段的部分段落之后,提出问题:第二乐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比较得出五声音阶扩充为六声音阶以及节拍变化更丰富的答案。由此表现出夜色渐浓,月色醉人的“云开月明”的景象。(3)单独听第三乐段,明显听出并无主旋律片段,提出问题:在没有主旋律片段的情况下,乐曲是如何表现彩云追月的景色的?学生给出多种乐器如对话般交替演奏的答案,教师总结这种形式是将云月拟人化,表现出“戏云弄月”的景象。(三)知识拓展回忆整首乐曲,提出问题:乐曲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乐器?引导学生回答笛子、二胡、琵琶、木鱼等答案,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总结分类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并推及至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五、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表达对乐曲的喜爱,体会乐曲表现出的对自然景色和恬静生活的热爱。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诗词为乐曲主旋律填词并演唱。六、板书设计{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这个教学设计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之处。优点:(1)从教案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片段内容较为完整。(2)教学内容上设计丰富多样,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3)拓展环节进行了回忆知识巩固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4)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互动方式多样。(5)板书设计合理、美观大方。这些都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注重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不足之处:(1)没有体现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基本理念。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课程设计的思路中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此,音乐课程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了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此课例中虽然对歌曲进行了大量的欣赏教学,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形式的艺术实践过程,且容易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对于一堂丰富有趣的音乐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2)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在此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到“利用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情境描绘等方法对歌曲进行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始终没有涉及此方面的相关内容,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有明确音乐教育发展方向、音乐教育计划要点等功能,教学过程如果没能体现教学目标则会导致整个教学设计结构混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710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