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邓小平的图片,讲述:这是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

admin2022-08-02  27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邓小平的图片,讲述:这是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教师提问:《时代周刊》为什么这样评价邓小平?邓小平做出了怎样的举措?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农民公社,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实行工分制。这样的劳动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教师追问: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很是头疼,为此,党中央是如何解决的呢?目的何在? 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实施 教师展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的图片,并提问: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不容乐观,尤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加之1978年安徽省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小岗村的人民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结合图片及课本得出:农民写下改革宣传书,按下血印。他们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教师播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视频片段,提问:这种形式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收益,请你说一说成果?这一成果得到了怎样的反响? 学生交流得出: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教师补充: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三)意义 教师展示史料并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思考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往的经济发展形式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探讨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生活得到改善。 教师追问: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是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知识。 2.作业:农民种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如何将农民种出来的小米、红枣等卖出去呢?请你为家乡出谋划策,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 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改变了中国长期落后的面貌。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国民经济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2.什么是历史情境教学法? 【参考答案】 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04154.html

最新回复(0)